文化交流 茶藝文化交流促進了不同地區的相互理解與尊重。透過茶趣市集中的茶文化交流聚會,茶藝愛好者能觀摩不同的茶藝技巧,激發創意與靈感。這樣的互動不僅加深了對茶的認識,也增進了友誼和合作。 欣於所遇 茶趣市集 2025 參與單位 香港茶葉研製所 於2024年由本地製茶愛好者成立,定位為香港茶葉研究和精品茶葉生產機構,專注於探索使用香港本地原料和本地加工工藝,生產具有香港獨特品質風味的茶。同時希望利用本地生產的茶葉作為教育工具,提高消費者對各種議題的認識,並透過香港的茶葉生產豐富本地深厚的茶葉飲用文化。目前,香港茶葉研製所在大嶼山和嘉道理農場均有實驗性製茶經驗,數次實驗均取得圓滿成功,並獲得資深茶葉專業人士對產品品質的認可。進入網站 香港茶葉學會 香港茶茶學會有限公司成立於2019年,創辦人招志明先生,學會成立目的,是對有興趣從事茶行業或對茶葉專業知識感興趣人事提供專業培訓。培訓內容;國際化專業的評茶員培訓、茶道,茶藝、宋式點茶、新中式調飲,茶葉拼配師等的專業訓練,使每一位學者皆成為專業的茶文化人。進入網站 朔琦成 為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笫二代潮籍子弟,早年受父輩影響,嗜好工夫茶俗與藏玩老瓷器皿,2018年受邀參與中國廣州茶博會主辦的《我們的工夫茶精神家園》,並於2019年拜入省級潮州非遺工夫茶傳承人陳香白老師門下。近年來除了潛心研究工夫茶器皿之源起之外,曾無數次赴潮汕探索工夫茶俗之精髓,還與當地各茶文化團體進行工夫茶藝交流,除此之外還不定時於台灣「茶藝雜誌」發表有關工夫茶文化的論述,並於2024年主編由台灣五行出版社出版的「南洋工夫茶茶譜」一書。本身於檳城州的大山腳創設了「品韻齋」,作為交流工夫茶藝與展示早期工夫茶四寶的空間,為了讓工夫茶文化能在本地廣為傳播,還因地制宜的結合了「潮州工夫茶二十一式」與本地的傳統工夫茶冲沏手法,創設了「南洋工夫茶技法十二式」之冲沏程序,以利於向社會大眾與學校傳授工夫茶藝。 陳國義 陳國義1948年生,祖籍潮汕,後定居香港。他擅長選茶、制茶,還獨創了陳氏泡茶方法;在香港、內地培育了為數眾多的愛茶人,以及多位茶藝冠軍。 何景成 何景成老師為人低調、務實,卻默默研究普洱磚沱茶數十年,堪稱磚沱活字典。茶文化界一向稱何景成為「沱王」。何老師耗上二十年時間,於2024年發表了《磚沱雲南緊壓茶大事典》。書中茶樣共有一千七百餘款,茶樣的生產年期跨度由1930至2023年,堪稱普洱磚沱茶的天書。 浮雲 浮雲專注研究普洱茶長達三十年,在台灣《茶藝》專業雜誌連續撰稿、也有兩本英文專書,致力推動普洱茶文化,及強調「買對茶﹑藏對茶」的重要性。 新星茶莊 新星茶莊是香港著名經營古董茶餅的老茶莊。1996年由楊慧章、楊建恒父子攜手創建,早期以茶葉批發及出口古董餅茶為主要業務。因老莊主於香港茶行已有50多年營銷經驗,他們對普洱茶的製造、加工、貯藏,揀選及演變可謂深切熟知、經驗豐富。在茶葉的挑選及知識的傳承上更不遺餘力,務求令資深的茶客和初次接觸的朋友能對中國茶有正確而革新的認知。進入網站 禪藝學苑 這裡是融會禪修和藝術的園地,透過有系統和多面向的學習,共同探索禪藝之道,尋回內心清流涼風;讓我們從容面對、坦然接受各種考驗,重新發現生活裏錯過了的美好。放慢腳步,覺察呼吸,在語默動靜之間,一起體驗。進入網站 穆如茶學 創辦人楊智深(穆如)是香港最早期研究茶學的專家,早於1988年開始在法住文化中心開辦全港首個茶學課程,三十年多年來一直熱心推動茶文化,特別針對培訓高校專業人才,積極提升品飲文化。 穆如茶學由楊智深與其胞妹楊玉雲於2021年共同創辦,並與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合辦全港首個中國茶學文憑課程,教授理論與實踐兼重的系統化茶學課程,至今已開辦第三屆課程。2022年於穆如身故後,楊玉雲全身投入茶學推廣事業,以完其志。 楊玉雲現任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國茶學文憑課程統籌,致力傳承茶文化。進入網站 龍素芳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計畫潮州工夫茶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師承「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計畫潮州工夫茶藝(省)代表性傳承人陳香白教授國家二級茶藝技師國家二級評茶師鄉村工匠高級工程師潮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潮州市載陽僑文化傳播中心茶文化研究室負責人潮州工夫茶藝傳家所導師